经验交流:如何写好散文_1500字

作文网 2022-12-20 15:46:16 阅读 72

经验交流:如何写好散文_1500字

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践行课标理念

初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更是强调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这样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托物言志散文的读写能力培养恰好是一个很好的践行新课标理念的途径。托物言志散文中富含优秀的精神品格、健康的情感价值、积极的人生态度,甚至是民族精神,因此抓好托物言志散文的读写能力培养,这是当务之急。

1.2改变学生现状

当代初中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不容乐观,对托物言志散文的读写能力尤为欠缺。原因就在于学生的文化积淀不够厚,精神生活不够纯,生活阅历不够多,方法技巧不到位。也许在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类散文方面他们还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甚至写作能力,基本上读得懂他人的文章,也能够有人可写,有事可记,有景可描,有话可说,但是要能够领会托物言志散文的主旨,并写出托物言志的文章,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做好托物言志散文的读写能力培养,能够改变学生现状,能够使学生朝着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人生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丰足,文化修养更加高雅,品格志趣更加富有,情感体验更加充实。

1.3弥补教材不足

纵观教材,托物言志类散文在古典诗文中还比较常见,比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在现代散文中就屈指可数了。初中教材里还有两篇经典的托物言志类的散文,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及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高大正直、平凡朴实、力求上进的精神品质。比如张晓风的《行道树》,通过“行道树”这一平凡物象的描写,形象地阐释了生命价值的三个层面: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勇于承受痛苦和磨难,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从而使文章具有理性的光辉,给人一种哲学的美感。

托物言志散文的概念

托物言志,“托”是借、假托的意思,“志”是志向、情趣、理想、追求的意思。托物言志散文,常把作者自己的“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所托之“物”一般是花草树木,或是某一具体的物体。这个“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情感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便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来表达,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达也更巧妙、更完美。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古典诗文中常见的客观物象还有柳树、菊花、梧桐、小草、芭蕉、红豆、牡丹、丁香、鸣蝉、杜鹃、鹧鸪、鸿雁、乌鸦、月亮、斜阳、流水、浮云、冰雪、长亭、孤舟等。在现代散文中也不乏古典诗文中常见的这些客观物象。

托物言志,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故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其中,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象征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来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

3.1文章结构特点——由外而内

托物言志散文一般结构特点是“开头——托物——言志——照应开头,收束全文”。其中“托物”部分,包括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点、抒写所托之物的内在气质精神。“言志”部分包括由物到人、由人到人的精神、由人的精神到人生感悟等内容。当然,“言志”的这三部分并不是每篇文章里都有,也许有的文章只由物到赞人,也许有的文章有前两部分,也许有的文章只有最后的人生感悟部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不过,托物言志散文从外到内,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结构特点正体现了创作者的思维发展过程和审美志趣。

3.2表现手法特点——托物而非借景

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子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中小学写作指导、写作素材、优秀作文以及有奖活动



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或转载于其他网站,本站不以此文作为商业用途
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及作者。